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分为六个部分共18条。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六部分是改革任务。最后,《意见》对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意见》明确,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面试热点模拟题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定职称方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你怎么看?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新华网:这次职称改革确立的一个导向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要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努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
@人民网:广西放宽职称评定条件,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不作硬性要求,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松绑。按照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的导向,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对县(市、区)级及以下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各级别职称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
@中国就业网: “外行评价内行”,人才评价方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长期以来,不完善的职称评价机制一直广为人才诟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印发,拉开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大幕,上述问题也将逐渐得到改善。“《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沈荣华表示。
华图解析: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将论文、学历、资历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注重考核的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等,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一、以实绩论英雄,职称评价标准更为完善。职称改革后,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这些,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比如有的老会计,一辈子只跟只跟数字打交道,从来用不着外语,评职称却卡在外语上,按照贡献早就评上了高级会计师。改革之后,这种类似的情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破除评聘脱节,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身处本领域,对本领域有深入研究和深刻体会的人,才能够对人才作出更科学的评判。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这就导致评审人对于人才的了解难以深入,最后导致人才职称的评定只能通过论文来反应工作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消极现象,也间接催生了学术造假、花钱发论文等不正之风。如今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提高了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业、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充分调动起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
第三、拓展评价人员范围,使得评职称更公平。《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比如演员,一些‘北漂’演员,小的话剧院或者影视城的演员,他们的职称评定就是很难解决,这次职称改革破除了体制内外的界限,只要是专业人才,就有职称评定的权利,更加公平公正。
当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既是角色转变,也是全新挑战,所以需要逐渐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让职称评定更加公平公正,成为衡量人才的准确标尺,也成为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剂。